台灣南向商機可聚焦綠能與環保

呂錫民/工研院能環所前研究員

川普點燃的美中貿易戰,大陸經濟深受打擊,製造業迅速下滑,連帶台商受殃,正在紛紛撤離中國,其中東南亞、印度甚至美國都有可能成為落腳之處。這些地點又以東協與南亞國家最受青睞。南方諸國在人力資源及市場結構皆與大陸雷同,因此較符合台商轉向需求。

東協10國總面積逾446萬平方公里,人口超過6億,超過美墨加貿易協定(USMCA)及歐盟(EU),成為世界第3大市場區域,僅次中國及印度,且GDP達2.5兆美元,一躍而為全球第6大經濟體。

台灣政府規劃新南向政策範圍包括,東協10國、南亞6國、澳洲及紐西蘭等18國。2016年,這些國家的貿易額為980.2億美元,占全球比例18.8%。其中又以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為一時之選。新加坡人文薈萃,華人占比例高,更是亞洲競爭力評比第一;馬來西亞位在馬來半島,被視為太平洋與印度洋聯繫樞紐。

東協人口紅利已經取代中國,除了總數達6.6億人,每年以1.6%增長之外,40歲以下年輕人占比更高達70%。東協經濟成長迅速,據全球研究調查機構Global Insight評估,未來5年內,東協10國年均經濟成長率將有4.9%,高於全球平均經濟成長率3.1%。在如此經濟成長有利條件下,東協將逐漸創造新興中產階級,一股強勁消費力儼然成形,內需市場龐大商機不可限量。

東協與南亞諸國、大陸市場最大不同點,在於語言及文化上的差異,市場攻克不易,因此,創業者必須要改變市場思維,雖然東協本身有區域自由貿易協定 (FTA),但東協不同於歐盟有統一的貨幣、財政。創業者想要成功,就要把東協每個成員國視為不同市場,而根據各地特殊需求,彈性調整策略,找出突圍的機會。

整體而言,華僑在東南亞各國經營已久,並且成為當地經濟主力,因此語言與文化應該不會構成太大障礙。依據人口結構與經濟環境,台灣南向商機可聚焦於綠能與環保產業,前者包括太陽光電、電動機車、生質能、水電,後者包括廢棄物、空污與污水處理。

東南亞國家欠缺基礎建設,中國大陸的一帶一路計畫,可提供可觀資金運用,而台商則可在管理與技術上進行支援,中台在大陸的成功合作經驗,可再複製於東南亞與印度等新興國家之上。

圖文來源:蘋果日報網站

相關展覽請參考:2019年亞洲(馬來西亞)電力、再生能源發電展POWERGEN ASIA

«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