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乳產線智慧化 百頭牛全線作業只需3人

中國大陸的國產牛奶自從2008年發生三聚氰胺事件之後,整個產業陷入低迷狀態。這10年來各大奶業集團想方設法提升品管,同時也試圖從傳統產業升級成為智能科技業。目前國內大型規模的集團紛紛引入機器人取代人工,150多坪大的加工廠房全面自動化,過去有幾百人的車間,現在剩下4個人,而且是待在中央監控室內。省下來的人力成本轉而投入牛奶品質的研發工作,開設專屬實驗室,研究出更適合人體吸收的乳糖?加入到產品裡。整個過程足足花了10年的時間,試圖全力擺脫「中國製造、令人不安」的刻板印象。

 

示意圖/TVBS

120頭乳牛綠地上奔跑,生活在觀光養殖牧場裡,每天早上集合到擠奶大廳,趕牛上台、掛上護欄、取奶作業,3個動作,6分鐘完成,而且全場只需要3名工人。到底產了多少奶,乳牛脖子上掛的項圈會監測身體質量,然後把數據上傳到雲端。

君樂寶乳集團執行總經理侯新峰:「奶牛上來擠奶,然後這個SCR系統本身可以自動計量它的產量,那麼它的產量就直接進入到我們計算機的管理系統,項圈這個裡面的數據也進入管理系統,兩個就融合在一起了。」

國產牛奶在中國大陸原本屬於傳統產業,近年來著手升級到智能層級。從擠奶到加工以前要幾百人,現在只剩幾個人。150坪大的廠房,過去是靠人工鍋爐蒸煮,現在過濾、殺菌9道工序全面密閉、全線自動化,把人集中到中控室去執行監控作業。

央視記者:「每天在這裡只需要4名工作人員,他們通過對電腦的實時監控,就可以完成1300噸的牛奶的處理工作。」

一小時灌注、包裝1萬2千個的利樂包牛奶,等於平均每分鐘生產200盒。號稱全亞洲最大的立體倉庫,2萬1千多個貨位,可以裝載7千多萬盒牛奶,相當於全北京一個禮拜的使用量。分貨、搬運,全部使用無人駕駛小車完成。

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:「這些碼垛(堆放物品)的機器人,你像它這1台機器可以負責3條生產線,而且它可以節省60名員工相關的工作量。」

所謂智能產業,其實不單單是把機器取代人工,就算達到目的,而把省下來的人力成本,轉而投入提升品質以及產品研發。

品管部人員王云霞:「其實我們在生產過程中,就是每5分鐘必須過來連續檢查10包,就是要把吸管拎起來,一分鐘以後拎起來,然後看看吸管的黏貼情況。」

包裝上小小的吸管,每生產1萬2千個,大約會有10個發生脫落的問題。此時研究人員派上用場,精確計算出吸管黏貼的角度,只要設定在75度角,就能在包裝線上暢行無阻。工程師更研發出一款,吸管檢測掃瞄儀器。

品管部主管陳志偉:「一包沒有吸管的產品,我將它放到設備之前,它通過設備以後,它會自動將這產品包吹掉。」

自從2008年大陸奶粉發生三聚氰胺事件,重創國產奶業,業內的各大集團都開始想方設法要在品管方面升級。開設專屬的實驗室,研究牛奶中的乳糖。

伊利集團研發部副總監樊啟程:「?是怕整個殺菌的溫度的,如果你是在高溫下,?就容易鈍化。」

根據大陸營養大會的統計,亞洲超過8成的民眾,在喝了牛奶後會出現腹瀉或胃脹等症狀。這是因為體內缺少分解乳糖的?所導致,因此,研究團隊就是要設法把乳糖?添加到產品當中。而且還得避開高溫殺菌之後乳糖?被鈍化的問題。

伊利集團應用研發部經理王艷萍:「哪一個量是最經濟實用的,然後我們就去考慮,我現在這個添加量在這個時間內,是可以保證我的水解率達到90%以上,我可以出廠。」

研究出乳糖?,可以在殺菌後的階段採用打點滴的方式注入。

伊利集團研發部副總監樊啟程:「無菌的乳糖?通過這個桶子,然後按照一定的比例,然後通過這根管子下去,與殺完菌的牛奶,一滴一滴的輸在那個無菌的牛奶裡面。」

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:「通過打造完成之後的這個,生產效率提升了23.62%,運用的成本降低了26%。」

集中資源進行研發,把國產牛奶的生產製造,從傳統產業升級為智能科技。中國大陸花了10年的時間,試圖全力擺脫「中國製造、令人不安」的刻板印象。

相關展訊請參考附件及以下官網連結: 

經展國際會展股份有限公司
Aurora Worldwide Expo Service Co., Ltd.
Tel: +886-2-8786-9168#191
Fax: +886-2-8786-9885
Website:www.auroraexpo.com
Contact:service@auroraexpo.com

«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