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MWC的5G熱潮看台灣的5G政策

在西班牙巴塞隆納舉行的世界行動通訊大會(MWC)火熱開幕,台灣五大電信公司都由一級主管率隊前進巴賽隆納,其中,中華電、遠傳將在國際舞台展示5G最新研發技術。華為、愛立信、諾基亞與三星展開5G通訊平台大競技,媒體熱炒華為遭到英美國家圍堵,愛立信等競爭廠商爭搶華為5G乳酪的戰爭。

華為當然不甘示弱,不只用盡全力鞏固5G霸主的地位,大陸工信部在去年12月率先全球發放5G頻譜執照,大陸電信三雄宣稱將在7年內投資1,800億美元建設5G網路,中國移動在MWC舉行GTI年度峰會,不只每年補貼20億元人民幣推動物聯網各項基礎建設,加上中移動每年採購手機等終端設備、商機龐大,成為台廠擠進中移動供應鏈的重要舞台,預期多家台廠高層將參加GTI大會。

大陸品牌手機在MWC展場爭相推出5G手機,OPPO在2月23日搶先舉辦發表會,公布以5G與10倍混合光學變焦技術為賣點發布新版手機,華為今年新款P30手機發表會將在3月份在巴黎發表,但是這次在MWC也發表摺疊螢幕的5G手機Mate X,直接對決三星的Galaxy Fold。

5G的新聞雖然炒得熾熱,但是全球的行動手機產業實際上已經陷入衰退,不論是智慧型手機的銷售量或是電信公司的手機用戶平均營收(ARPU, Average Revenue Per User),都同步陷入衰退,整個產業進入發展成熟,成長率越過高原化後的衰退階段。以智慧手機銷售來說,2018年全年出貨14.04億台,衰退4.1%,調研機構 TrendForce估算,2019年第一季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約在3億支,「將季減21.6%、年減12%」,市場日益集中於前三大品牌,中後段班的手機廠商則陸續被迫退出市場。

今年熱炒的5G+折疊螢幕手機,實際上只是在衰退市場維持行銷人氣的過渡型產品,華為Mate X售價約新台幣8萬元,三星的Galaxy Fold售價1,980美元,也超過新台幣6萬元,三星與華為只是藉著「噱頭產品」爭搶手機一哥的地位,主力產品還是傳統4G手機。根據調研機構Wits View的估算,今年摺疊螢幕手機的市占率預估只有0.1%,即使到了2021年也不過在1%至1.5%之間。

另一個5G手機「還要等等」的證據,是蘋果公司今年根本不理會5G手機。iPhone獨家基頻晶片供應商英特爾就證實,其5G晶片「在2020年之前不會應用在智慧手機與行動設備」,只會出貨5G數據晶片的樣本給客戶,顯示掌握蘋果手機獨家供貨權的英特爾,今年與明年的主要目標在供應通訊設備廠商的基地台架設,至於消費者端的手機或行動載具,要到2020年之後才會發生。

另外,包括大陸三大電信商在內的全球電信公司,同步都面臨手機用戶貢獻度大降的財務壓力。以台灣五大電信營運商來說,2016年第四季4G用戶的平均每月營收還超過750元,17年第二季就跌破700元大關,18年第一季剩下576元,18年五月發生499之亂,電信公司的營收壓力更是烏雲罩頂。

這不是台灣獨有的現象,而是全球電信運營商同樣面對的壓力,龐大的4G網路投資回收遙遙無期,客戶手機銷售衰退,ARPU跳水式下跌,如今又面對投資比4G更昂貴、「5G網路的資本支出將是4G的4倍」,光靠傳統的行動手機業務,即使拚命鼓勵用戶每天下載電影、開即時視訊會議,也無法建構出損益兩平的商業模式。

5G網路雖然受到各界高度期待,但是最大的問題就是找不到賺錢的商業模式,甚至連產業標準都還在摸索階段。而5G與4G應用有一個非常重大的差異,就是存在大量「專業用戶」的需求,5G是新世代AI/IoT(人工智慧物聯網)產業發展的基礎建設平台,網路平台預計會發展出萬物相連的物聯網與服務,自動駕駛汽車、無人車、無人送貨飛行器、智慧工廠的設備互聯,都不需要透過行動手機網路,屬於企業專用領域。因此政府可以釋出特定的頻譜,專門標售執照給大量使用的企業,依據企業個別需求來追求AI/IoT最高的服務效能。

去年9月,在五大電信公司強力主張下,NCC將5G頻譜釋出的時程延後至2020年之後,確認台灣不搭5G前段班的列車,這是給政府、電信業者、以及AI/IoT廠商充分的時間,觀察5G全球運用主流的發展,例如關鍵的無人駕駛汽車到底會在哪個領域出現商用量產的突破,或是下一代科技產品投資在智慧型工廠的主流領域到底何在,至少要等到今年12月3GPP(跨國監督電信標準設立單位)就Mmtc(大量機器類通訊)制定5G標準後,才會比較明朗。

圖文來源: 工商時報

« »